韩国去中国化的尴尬
·刘景源·
2007.3.
最近几年,中韩两国之间发生了许多不和谐的事件,韩国人一边同中国争领土,一边争文化遗产。究其原因,是因为上个世纪开始的狭隘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去中国化走到死胡同后的尴尬所致。
朝韩自古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其主流文化,无一没有中华文明的烙印。他们用中文,读孔孟的书,用中医。他们照搬中国的官僚体系,建造书院,实行科举选拔官员,有些甚至直接到中国来参加科举做官。他们采用中国的风格来建造城池和宫殿,他们的王廷直接采用中国的宫廷乐器和音乐。他们从中国引进佛教和道教。他们采用中国的历法,过中国的节日……。中国的一切,已经渗透到朝韩人生活的各个角落。
然而,上个世纪初,中国国势衰落到谷底,中国对朝韩的向心力减弱,又加上朝韩二战之后狭隘的族独主义和民粹主义情绪高涨,朝韩于是开始去“中国化”。其中一项就是彻底抛弃中文,完全采用现在的谚文(韩文)。到上个世纪末,中文在韩国报纸上几乎看不到了。
但汉字已经深深地刻入韩国的历史和文化当中,总是挥之不去:他们书院和寺庙的对联和匾额用的都是汉字;历史记录用的也是汉字;就是王廷院外大臣站班的脚下石板上都刻有“正一品”这样的官阶汉字;博物馆里凡超过100年的文物上的文字,也都是汉字。看来把报纸书籍上的汉字去掉容易,可把这些文物上的汉字去掉,就等于把韩国历史也一笔抹杀了。
实际上,汉字在民间更难去掉。我访问韩国的时候,就见一些公司的会议室和高级饭店,都挂有中文书法和中国风格的绘画。一家著名公司的会议室里就挂了一幅“尽人事,待天命”的书法。这可不能理解成象一些西方赶时髦的青年,在身上纹上几个汉字那么简单。因为许多年龄大些的韩国人,还都认识汉字,他们崇尚的不仅仅是好看和猎奇,而是欣赏这几个字里所包涵的中国哲学。
我也偶然见到他们在春节期间,祭祖用的是打印出来的汉字祭文。我问那个年轻人懂不懂上面写的是什么意思,那个年轻人摇摇头。我问既然不懂,为何用中文,他笑而不答。我想,这是一个孝顺的晚辈,如果他们用谚文来祭祖,使用汉字的祖宗怎么能认识?
这种看来,弃汉从谚,不仅在现实中弊端多多,还活生生地把现在的韩国和历史一刀切断。于是韩国不得不在2000年恢复使用汉字,并在中小学推行1800个汉字教育。现在许多城市的街道和地名都标了中文。外语学校也成了继英文、日文之外的另一大语言。许多人跨海来中国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
在其它方面,中华文化在韩国的影响到处可见。比如,他们吃饭用筷子,过春节吃年糕,吃包子面条,过端午节,喝中药补酒。韩语中的一些词汇则直接取自汉字,如温度,发音基本相同。姓名和地名更是取自汉字,就连他们的国旗也取自中国的阴阳八卦(只用了四卦)。他们统一编号的国宝里,以我这个外行人的眼睛,也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华文化的影子。中国的文化、哲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经深入到韩国人的骨髓里去了。去中国化是几乎不可能了,如果要强行去掉,那么韩国就将不国了。
在回归汉字的同时,韩国人还在继续去中国化,把沿用了数百年的汉名“汉城”硬改成“首尔”。在我同韩国人的交往中,他们总是试图在一些小的东西上,找出一些韩国特色。比如,韩国的筷子不是方(截面)的,而是扁的,而且多用不锈钢制造,同中国方竹筷子不同。不知道在不锈刚发明之前他们用什么。还有,韩国说他们喝汤用勺子,而中国人则用碗直接喝。实际上,韩国人没有意识到,我们用了数百甚至千年的瓷汤勺是用来干什么的。韩国的佛塔为石塔,与中国的砖塔或日本的木塔不同。但他们不知道中国之大,因地制宜,石塔、砖塔、木塔、土塔、琉璃塔甚至铁铜等金属塔都有。
我不否认韩国文化有其独特性,但拣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来彰显其文化的独特性似乎很难让人信服。而在大的方面,韩国的一切又总是同中国文化有藕断丝连的联系。韩国近几十年的经济成功,使韩国努力在东北亚乃至世界寻找自己的位置。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加上历史上和地缘上的原因,使得韩国怎么也摆脱不了中国和中华文化的影响。这是有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韩国人不能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这就是当今韩国人的尴尬。
从去中国化不成到不得不接受中华文化这个现实,对极端民族主义者是残酷的。于是他们干脆把事情推到极端,说中华文化是他们的。这就是为什么把端午节、孔子、中药和中国的发明都归入韩国,乃至山东上海都划进他们版图的原因。
同中国人争文化不可怕,说明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但是如果民族主义和岛国心态继续膨胀,试图把书本上的版图变成现实,那将是十分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