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知的娱乐明星掌握了话语权
万维读者网 2006-10-23 14:30:40
世界新闻网消息,昨天是鲁迅逝世70周年,巴金逝世一周年,有人说,我们的电影为什么不学学这些前辈大师,创作一些严肃地关注中国现实的作品?还有人说,为什么不多拍些这些大师的作品,却要让观众掏一个亿来看你改编《哈姆雷特》,而且是改编成莫须有的中国古代宫廷戏?好不容易有一个总算现实主义的《雷雨》被改编,却被拉到跟原剧本背景风马牛不相及的唐朝去了。
这些批评其实是借文学大师的祭日新瓶装旧酒,是被很多人反复感慨的中国电影为什么不会讲述自己的现实(故事或者情绪)。但是我猜想,假如鲁迅和巴金能够托梦,他们一定会告诉世人:眼下的艺人们,还是不要理睬他们更好。
仔细算起来,鲁迅和巴金的作品被改编的影视作品已经很多了,艺术上各自可圈可点,但总体上来说,正如鲁迅后人怪罪的,是被政治化了,简单化了。他们所思所写,更多在于人性而非政治,在于悲愤和凄苦,而不是斗争和胜利。这一点似乎大家都有了共识,但是也隐含着另外一种危险,那就是一说到人性,大家就以为是要把鲁迅塑造成幽默、情趣、慈爱的形象,把巴金的作品主要理解成爱情的冲突。这其实是另外一种概念化理解,跟此前的阶级斗争化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为什么当今的电影大师们都喜欢学好莱坞的大片?就是因为那个东西概念化,有一个模式可以照搬。如果学欧洲电影,他们就会不知所措。说到底,他们没有能力拍出自己的东西。鲁迅和巴金的作品,并不多么高深莫测,但是对于这些电影导演和明星来说,已经很难理解了,更不要说中国正在发生的现实。
前不久曾有一场讨论,思想界痛批文学界脱离现实。有学者总结说,当今作家一缺政治常识,二缺历史常识,三缺人文关怀。如果把这些条件放到导演和演员身上来对照,那就不是一般的缺乏了。不要说范冰冰错当刘胡兰为抗日英雄、蔡依林不知三国乃魏蜀吴、李玟要请岳飞写歌词这样的新闻,就是那些最牛的大导演、那些最红的电视主持人,他们读了多少书、想了多少事?刚刚有媒体报道,圈内人纷纷寄望“名气大了”的冯小刚,“希望他有更好的文化修养走得更远”。
想想这些导演和明星的读书经历,想想他们整天都在忙乎些什么,他们的无知并不令人感到惊讶。从我们的教育体制和人才选拔机制来看,很难想象有受过良好的政治、哲学、历史乃至文学教育的人成为娱乐业的大腕。但是为什么人们动辄寄厚望于电影呢?这是因为娱乐的话语权太大了,尤其在中国,几乎只有他们的声音响彻九州,相当于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却占据着皇帝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
娱乐的话语权过度发育,一方面是因为本行业厚颜无耻的自我炒作。《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等电影都分别被他们自己吹捧成划时代的杰作,从来不懂得脸红,并采用各种手段将观众骗进影院。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其他公共表达领域的无所作为。在美国,好莱坞人固然比我们的同行更厉害,掌握很大的话语权,但是他们并不总是最耀眼的明星,第一明星肯定是布什和他的班子,其次是一些重要的社会性话题,比如同性恋婚姻、美军虐囚等,明星们也不得不借助这些话题来提高自己的声誉。
导演不学无术,明星无知无畏,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也有奋斗和成功的权利。可怕的是,全社会都认同了他们的话语权,都寄望他们成为大师,如果成不了大师就骂声一片。其实,当无知者掌握了话语权,他们自己也陷入了悲剧,一个集体悲剧中的一个耀眼的角色。
鲁迅和巴金都对世俗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巴金说不希望开追悼会,免得听人对着骨灰盒说假话。鲁迅说得更明白,说文人最大的悲哀在于死后还被“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并不把大师和知己的美梦寄托在无知者身上,正是他们相较于芸芸大众的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