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斗不过岁月

·李 昶·

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在西方读研究生期间,我曾先后遇上过两位对人生和人性问题看得极为深刻的导师。记得其中一位有一次曾经对我说过:他认为凡是衣着、打扮、姿态与实际年龄不符合的人,尤其是想扮比自己实际年龄年轻的人,都有心理障碍。这番话,让我在后来这十年间,仔细地观察身边的这类人士。

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去追求爱美的生活方式。笔者遇到过八十五岁做胸部美容的女士;见已过了知天命的把自己扮得那么青春;也观察到过了不惑之年的人把头发染成五彩,把衣着配得鲜艳夺目。总的来说,这类人士都是想抓住青春,把往事流年重新拉回到现在。这是人在与岁月斗 。当然,绝大多数成人还希望自己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青,这就是为什么在商店里摆满了化妆品。而化妆品的出现就是建立在人想美、想表现年青这一心理机制上的。这是一种非常普通、健康的心态。而邋遢、衣冠不整的人,要不极度自卑,要不极度自傲,但总的说来,是体现了对他人的不尊重。

每一个人,不管你青春无悔也好,青春有愧也好,从少年到白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健康心态的成年人,有一颗年青人般热忱的心,看问题有积极的一面,对生活有作永不止息的追求。他可以用各种化妆品把自己体现得庄重中显年青、稳健中有朝气,但不刻意去把自己打扮成年青人;而一些有人格障碍的成年人,拼命地想去抓住往事流年,说话像个小姑娘,做事像个小男孩,还以此为荣。但在这青春少年的扮相、言谈、举止下面,往往是强烈的内心不安全感、是强烈的焦虑、或是深深的忧郁、是失去的爱情、是追不回的友谊,是伤心落泪的孤独、是对岁月增长的强烈恐惧、是做人处事的不成熟。

自我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界的一大热门,其研究的核心是自我的整合以及自我与客体(他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果从自我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上述拼命想抓住青春、拼命与岁月斗争的人,其心理机制的核心是自我部分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或者没有整合好,体现出来的就是过度自尊、自大或自恋;是对能力、吸引力自我评估无限扩大膨胀的体现;或是一个萎缩的人格和自我;或是自信心的极度下降;是缺乏在现实中与他人进行实质性交流的能力的表现;是在自我中产生的各种变态的性幻想、性吸引力、或者是性行为的表现;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上没能达到那一阶段的性格上的成熟的表现。

中国历史上的大圣人孔子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这些都是指人的心理和性格在人生中的各个阶段的成熟程度。这真是伟人先知留下的真言。

在心理学上,发展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其奠基人当数现代心理学鼻祖弗洛尹德。而将人生各个发展阶段提出来进行定性研究的,要数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埃里克逊(Erik Erikson)(他同时兼任耶鲁大学、伯克利大学教授),其划时代作品为《童年与社会》(Childhood and Society 1950)。

埃里克逊教授提出的人生第一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一岁左右。其心理核心部分是建立信任与不信任。幼儿饿了需要吃,哭了需要安慰拥抱。如果他的要求得到满足,他就会对他人和外部世界建立起信任感。如果不能得到满足,他就会建立起不信任感。他的焦虑不安,怀疑惊恐缺乏自信等,就会建立到人格中去。第二发展阶段为二、三岁,其核心是儿童要建立起最基本的自我控制和自主性。如自己可以拿奶瓶、唱歌、开始学会使用便盆等。与其相反的是羞愧感和自我怀疑,这个发展阶段在人生中极为重要,因为今后一生是否有独立的奋进的精神和人格,长大成人后的责任心等,都源于这个阶段。家长过度控制操纵,会把孩子开始发展的独立意志给打碎,孩子成长起来以后就会丧失自尊自信,对自我能力怀疑和羞愧等。人生第三个阶段是四五岁,其核心是有点创造性,而与其相反的是内疚感。这时儿童开始有点责任心,如把吃过的碗放入水池,便后自己知道放水冲洗厕所。如果这一阶段儿童的责任意识一点都没有建立起来,那么一定的内疚羞愧感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也可能出现。焦虑感可能由此进入人格的核心部分。第四个人生阶段是从六岁至青春期。其核心是建立勤劳意识,要不然自卑心理就会出现。这个阶段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并且在家庭社区中学到东西。如有一些成功经验,孩子会觉得自己有能力。如果不断失败,会在心理上造成一种自卑和能力不足的感觉,一种自己一事无成的感觉就会产生。第五个阶段是青春期,其核心部分是个人角色定位或迷茫。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对于自己今后的理想没有进行考虑的话,此人成人以后,也会不清楚自己一生或今后究竟想干什么,产生角色定位的迷茫。第六个阶段是成人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性格核心是与他人或异性建立社交或亲密的关系。如果这点处理不好,一个人就会生活在孤独中。而这种孤独本身,是可能让人生活在某种扭曲或失败的生活模式中的。第七个阶段是中年人阶段。它包括了人的创造性、能动性、以及帮助下一代发展人格、建立有意义的生活。如果做不到这些,中年人就会生活在一种停滞状态以及心理萧条中,就会过度地沉迷自我。以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想抓住青春、与岁月斗的行为可能出现。第八个也是最后的人生发展阶段,是从中年开始向老年过度。这时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重新评估自己的人生。如果前面的各个阶段都充分发展起来了,人格的各部分都建立起来了,那么人就会产生人生的完善感,自尊自信也就会建立得比较好。这恐怕就接近于孔子说的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的境界。而如果以前人生各阶段中断了发展,当人迈向老年时,往往就有一种失望感,信心丧失,产生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观心态。

笔者引证埃里克逊教授的学说,要想说明的是,人生在其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有其发展的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而前面提到过的人想与岁月斗的各种心态行为,关键在于这类人士在人生的某个或某些各发展阶段上没能真正发展起来。他年龄在增长,其人格性格却留在了过去,表现出来的就是种种与年龄不匹配的心态和行为。为了简单起见,我自己把人生以每个十年为阶段进行划分(当然这不一定科学)。

头一个十年为儿童昏耍期。但是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如友好的还是敌意的),人的组织能力 (如玩完以后把玩具收好)以及时间安排能力 (如到时洗脸刷牙等)的萌芽,以及是否具有焦虑忧郁的性格等,这些人生最关键的问题大都在头十年或青春期到来以前基本定型。

第二个十年包括青春期和成人初期。其核心是建构知识、社交能力以及与异性的交往能力。如果这几点未建立起来,人生以后的麻烦就少不了。

从二十到三十,主要是开始建立事业和家庭。如这两件事没处理好,一生会有很多不顺。

三十到四十,是人生很累的阶段,孩子小,事业起步不久,还有许多要待稳定下来。这时人拼得很累。

四十到五十,事业开始建立,孩子也大了。如果在这个阶段上还在摸索事业人生方向的人,多半已经太迟了。而事业已经建立起来的人,孩子大了走了,空巢效应产生,这时感觉到青春已过,虽年富力强,总有一种不甘心的感觉。想抓住青春的,一种方式就是婚外情。另外这一阶段离婚率特别高,因为除了看配偶是无味的黄脸婆、黄脸爷以外,还有就是想追回一部分青春,再想找一个,年青的更好。这不认命中有的不甘心自己一辈子就配了另外一个人,总想尝尝其他人是什么味道。有的人在这个阶段特别留意打扮,注意自己身上每一个细小部位的变化,一根白头发的产生,一丝皱纹的出现,却会在心里产生极大的恐慌。保持对异性的吸引力,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在某些人的心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五十至六十。如果人在这个阶段上,该干什么也只能干什么了。转行基本不可能。认命的也认了。干大事的也干上了。干小事的也磨蹭着打发着日子走。不认命的,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对异性的吸引力上,多半已经出局。

六十至七十。生活节奏放慢,思维行为能力放缓。想得开的,多也喜欢,少也喜欢贫也相安,富也相安忙也乐观,闲也乐观。这时人是活一种境界。想不开的,悲观失望,焦虑忧郁,脾气刻薄。这后一种人可能已经意识到人斗不过岁月,人渐渐老去,而感此生还未建立。那心中升起的,是无尽的悲凉。

其实,老人学是另外一个很大的题目,笔者今后写撰文评述。 笔者这里只是想说一点:无论在东西方生活,老人应该好好地活着,干了一辈子工作,辛苦贡献了一辈子,或上了一辈子税,或受了多年的气或委屈,或让人控制操纵剥削了多年,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时间,笔者世俗,不管你是拿退休金还是老人金,人老了活着就算挣钱了。

笔者撰写此文,并不是想讲宿命的观点,而是想指出,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不同人生发展阶段的人,应该争取在那一个发展阶段上去充分实现人的价值。这样,回首往事,我们不会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即便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也是活得内心充实,人性充实。只要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去真诚地努力过,我们也就满足了。至于是否实现了目标,那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我们也不会去拼命与岁月斗,不会去想抓住往事流年,不会去想夺回那已逝的青春。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文原载于《北美时报》)